2017年寫了一篇開始學習書法的紀錄文,今年也很儀式感地再為自己寫一篇記錄文,這次紀錄的是陶藝。
而上次文章裡面提到的大學好友,是的,這篇文章還是會提到她~ 幾年前就得知她回母校上陶藝課,並且陸續創作許多作品,看她分享她的一些創作,其實心裡面也是頗羨慕嚮往的。
其實得先釐清內心的真正想法,一直都對各種類型的藝術創作感到有趣,但也提醒自己不能總把時間分散在體驗各式各個樣技能上,卻在嘗鮮後就不想再深入接觸。(不過這也因人而異,有些人也許只想沒有壓力地體驗各種經驗)
對於”陶藝”這個領域,我能追溯到最久遠以前的印象,可能是電影”第六感生死戀”裡面,男主角從背後擁著女主角一起拉坯的畫面吧… 當時就覺得玩手拉坏好像很浪漫,一直到長大後每次看到手拉坏相關的影片,也依然感到很療癒的感覺。加上平時參觀欣賞一些藝文的展覽,也會看到許多陶土材質的藝術品,不知是不是因為這些原因,在心裡埋藏了嚮往的因子。
然而即使心裡有嚮往,卻一直沒有化作實際學習的行動,可能也有一些原因。印象中要接觸到手拉坏,都是在造訪鶯歌老街的時候,看到店家外面宣傳的體驗活動。而每次有機會經過時,卻又沒想好挪出一定的時間去玩泥土,於是總是一瞥而過。
不過終於在2018年時,某次和Mom一起逛老街時,我走進店家有了拉坏初體驗。印象中那一坨陶土真的很難控制啊…心裡想要讓土長高,它卻長歪;想要變寬,它又塌陷,最後是在現場人員協助(代工)之下,才完成了第一個陶土花瓶。後續自己有參與的部分是在上面用陶土做一些裝飾,至於上釉的顏色,也是有幾種基本配套讓客人挑選,店家代為上釉燒製,最後寄送到府。
有了這次經驗,雖然覺得有趣,但也感到陶藝完全不如想像中簡單輕鬆,也會懷疑自己在接觸陶藝上無法有好的發揮呈現。
後來得知在社區大學也有開設陶藝課,當時感到蠻驚喜又意外,因為印象中附設於專科/高中學校的社區大學不會有窯場,加上手拉坏操作時一堆陶土泥水的容易把手和衣服用髒,難以想像如何在社大授課。不過上網查了資料,看到授課老師30年的相關經歷,加上過去開班都是額滿狀態,這課程真的很搶手啊… 於是決定把握時間趕緊報名就對了! 而我順利選到課的地點在信義社區大學。
開課前也有點擔心,聯想到裡面的學員都不知上課幾個學期了,應該功夫底子都有一定程度。自己什麼都不懂,進到班級會不會跟不上,老師會不會忙著顧其他舊生無暇關注新手?
開學的第一堂課提早進到教室,那是一間專科教室,桌子是那種很大的工作桌,週邊則擺滿一些加工器具和木板耗材。我找了最後面的桌子坐下,默默觀察陸續進教室的學生。一班可以招收30名學員,可以想像當大家都進教室後變得很熱鬧,舊生其實蠻好辨認的,因為他們都自在地彼此閒聊、非常熱絡。我又觀察到幾位髮型、穿著很有個人風格的同學,忍不住想,哇…莫非想來學習手作陶藝的人大多具有藝術家氣質嗎?
老師搬了幾箱燒製好的作品放到桌上,讓舊生自行認領,看到滿滿一桌的陶器,心裡好雀躍。老師說這些只不過是最後一批柴燒作品,大家的創作比這些更多元。
讓我更驚喜意外的是,通常社大開課的第一堂課,老師大多對課程大綱作基本介紹,或是所需工具的說明、過往作品的賞析等等,沒想到老師準備了陶土(每包單位為1kg),有需要的學員可以直接領取、現場體驗。老師也準備非常多樣的加工/補助器具,並說不需要自費去買一大堆專業工具,可以在教室用老師的,也可以尋找替代用品。
我很明確地感受到,老師想要教大家用簡單方式去創作,很多看起來厲害的作品其實沒有這麼難,光是這一點就讓初學者我打了一劑強心針。我當天就動手嘗試作一個杯子器皿,它屬於圓柱體概念,大概理解如何接合二片陶土的技術後,就可以延伸做很多創作了。
其實在正式上課之前,我就有訂閱一些陶藝相關的網路社群帳號,看一些各式各樣的陶藝創作,多少都受到一些影響和刺激,它會讓我想要嘗試一些特殊的造型或技法。
然而我的第二個嘗試,馬上又讓我遇到關卡,發現捏陶還是有很多要學習理解的細節。那次我嘗試使用二種不同的陶土-茶陶和白陶,個別切成條狀,用編織方式作了一個籃盤。因為聽老師說,不同特質的陶土,即使上了一樣的釉料也會呈現不同效果,所以才想嘗試編織方式。然而後來聽老師說,那件作品在素燒的時候崩裂了,可能因為二種陶土收縮比例不同,加上交接處黏合得不夠多,所以才會崩裂。(有拍下它生前最後一張照…)
老師每堂課除了會帶加工、修坯工具之外,還會帶12台拉坏機(12台這個數字是不是很驚人,老師真的努力提供很多資源)。我前幾堂課都會播時間使用拉坏機,但除了某次有老師在旁協助,而得到比較工整的碗狀成品外,其他時候我拉出來的初胚都是歪斜不對襯的,不禁覺得自己在拉坏這部分沒有天分。
想起某位同學閒聊時說的:『拉坏好的人不擅長手捏,擅長手捏的人不擅長拉坯。』不知道我是不是就屬於這類型的,總之我後來幾乎都用手捏方式創作作品,或是以不完美的拉坏為基底再去加工。
我的第4個創作是在家裡完成的,就一念之間想要在家裡專心玩土,當然首先得解決工作桌問題,畢竟捏陶時會把桌子和手用髒。簡易地用平時我寫書法的餐桌覆蓋大張塑膠紙、去永樂市場買坯布、翻找出念書時買過的塑膠修坯工具,再去烘焙店買擀麵棍,大致上就可以在家創作了。
真不知我是哪來的膽子,想嘗試的主題竟然是金魚器皿。一方面是我不打算創作杯盤碗這類的作品,因為覺得家裡這些東西已經夠多了怕用不到,再來是真心喜歡金魚這個主題的形態。
然而這真的有難度,我搜尋了許多相關的陶藝創作當作參考,真的用土法煉鋼方式慢慢塑形。陶土太軟的時候容易塌陷變形,然而太乾的時候又難以接合,我從練習中慢慢去拿捏,通常較複雜的作品是需要分幾天去細修的,未完成的作品要放在塑膠袋裡包起來避免變得太乾燥,才能後續繼續加工。
由於不想只是創作單純杯碗性質的作品,我會上網搜尋一些陶藝品做為參考,覺得有點誇張的是,竟然有幾次睡覺的時候,滿腦都在打轉相關元素,導致一整夜都失眠…
於是接下來我陸續嘗試了舟船、書本這些有點具象物品的主題,當然我也會預想它們具有的附加功能,像是舟船是蠟燭座,上面房屋造型是可以覆蓋上去並能透光。至於書本的作用主要是”書檔”,但我將正面書封做鏤空效果,可以置入LED燈,讓它具有夜燈功能。
有同學覺得做出一艘船很厲害,但其實對我來說這反而是好操控的技術,就是拆解船的幾何面板,用厚紙先畫底板,再用底板切出等厚陶土,接著做接合動作。對我來說,這比手拉坏來得好掌握呀~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▼後面還有一些不同的嘗試,像是貝殼海洋花器、六角形幾何茶壺等等
其中有一件作品是不預期的產物,那天我一樣去使用拉坏機練手感,也一樣拉出了一個不對稱有點失敗的初坯,我只是將它放到工作桌等候晾乾,想說晚點就把它捏掉重新利用。閒暇時間我無聊地嘗試捏”鹿角”,希望可以捏出抽象造型的鹿頭,但有些失敗,於是我索性將鹿角插在失敗的初坯上。
沒想到老師經過時看到,他說這樣拿去柴燒真的會很有味道,即便我一直說它很失敗,老師仍堅持說,愈是手感、不工整的作品愈有自己的風格,等以後技術好了想做出這樣東西反而還做不出來。
【於是我就這樣被說服了。】我趕緊在下課前再幫它做一些裝飾加工,讓老師載回工作室素燒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課程大約進行到一半的時候,老師會安排學員到他的工作室進行上釉。記得我在正式上釉的前幾天又開始焦慮了,因為我知道一件完美陶藝品的完成,除了最初的塑形,也需要第一階段塑燒成功,然後進行上釉也需要好的搭配,最後高溫燒製也會出現不預期的成色效果,可能比預期漂亮,也可能不如預期。
老師曾經建議我使用”釉下彩”顏料來彩繪作品,因為我的作品有很多元素,釉下彩可以讓各個元素的成色明確鮮明,然而我仍私心喜歡釉料自由淋融的感覺,於是仍堅持用不同釉料上色。
到了第一次發作品那堂課,真的期待又緊張啊… 然而我確實第一時間失望大過於喜悅,因為好幾件作品的顏色呈現確實跟預期的不同,甚至有些表面塗佈不均露出原本陶土的原色
但即使我顯得有些失落,一些同學好奇彼此觀摩作品時,看到我的作品都說很特別。我說有些作品看起來真的很像考古學家從土裡挖出來的,原本是挖苦自己,但後來靜下心想,這也算是它的特色呀! 因為我是上釉的人,會預期它應該要長什麼樣子,但欣賞的人像一張白紙,就單純去感受作品帶給他的感覺。想到這裡,就覺得比較釋然了~
回到家當然忍不住幫作品拍情境照,總覺得搭配了背景,作品也更獨特起來了。
▼柴燒的作品需要等候比較久,那個鹿角器皿我用柴燒方式,只有在上面做簡單的白色釉料點綴,而原本陶土地方確實會呈現出很特別的色澤。
觀察班上的同學,有人固定喜愛挑戰手拉坯,想拉出又高又細緻的花瓶;有同學精雕圓弧形的茶壺,表面光滑得像市售的一樣。
有同學手捏各式各樣擬真的動物標本,都快集合成一個動物園;有同學超擅長製作可愛動物的擺飾品,那種感覺拿去擺攤很吸睛的風格。
還有一位坐我旁邊的同學,喜歡創作各式各樣的花器,每次作品結算時她應該列屬第一名。她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,無論燒製出來的成品和原本想像的是否一樣,她總是非常喜愛結果,突然覺得我應該學習她的精神,全然接受那不可預測的成品。
每次都希望可以嘗試一些不一樣的主題和風格,到後來也開始有點苦惱還可以做什麼了。
▲先是隨意做了一朵花,但不想只是單純的花卉,於是延伸成頭戴花朵的女孩。
覺得做人像真的有難度,不能用打版的概念了,人的部分是中空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▲這是之前海洋元素花器的進階版,上面做了波浪的造型,還有蘭花。
▲這個嘗試做出布料縐褶感,上面點綴一隻紙鶴,這紙鶴真的非常難處理,耗費我很多時間,尾巴和嘴都要小心崩落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下半學期完成了四個作品,這次依然都只用傳統釉料上色,有點感到刺激的是,後來第2次在老師工作室上釉的時候,發現許多中意的釉料都用完了,變成只能勉強選擇能接受的色彩,一樣抱持著忐忑的心等待結果。
當然還是會有跟預期不一樣的地方,但畢竟都是自己的創作孩子呀~
一樣拍情境照紀錄一下。這一學期的陶藝課暫告一段落,下學期會繼續在陶土間摸索可能性。
▲上面也是預設插線香,但好像洞做的太淺了暫時拿來插小花。
▲這是上釉花費我最久的一件作品,因為混搭很多色,同學依然建議我下次可以嘗試"釉下彩"幫那些具象的元素上色。
我很喜歡內部白釉淋流在藍色釉料上的感覺。
▲這個就保持素雅色系
▲這是我這學期最後一個作品,想做迷你調色盤兼筆架
底盤的釉料呈現真的跟我預想的不同,它看起來太像拿白色顏料在藍底上塗抹,但其實那就是我混色的成果....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