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大人物與小人物.jpg  

 

有一天週日晚上
我和一位國中好友在漆黑的籃球場練投籃
週日的這個時候總是特別憂鬱,換言之也是週一恐懼症
又要開始一週不停的考試
突然我們聊到未來的夢想
我記得我說
我希望有一天在喜歡的領域裡小有名氣
但又不要像有名人士那樣失去隱私

現在回想那時天真的想法
只淡淡笑了
原來追求自我認同的程度
會隨著時間改變的

長愈大 接觸的愈廣闊

才發現懂的太少  而能者卻這麼多
到現在我還摸不透
是因為自己做不到  還是體悟不同
才改變了當時的初衷

要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   真的很難
成就感不建築在比較之上     也不簡單
人的內心 是否真的都渴望著被肯定的感覺
如果沒有受到肯定
是否還能堅定地相信自己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找了份正職工作
生活模式立刻和過去一分為二
不再能熬夜 克服起床時的困倦
外頭陽光再好 也還是得和辦公椅子形影不離

複雜的經營模式
和前離職的員工留下的爛攤子
讓我接了不少挨罵的電話
即使臉皮已經受過增厚訓練
我還是不禁會想
為什麼我要坐在這裡被素昧平生的人責難

一個公司的進度牽扯另一個公司的進度
於是一個延誤便影響另一個延誤
以致於一個憤怒牽連到下一個憤怒
終於 輾轉來到我耳邊
沒關係 到我這就終止了

這是一個工商業社會的正常現象  (還是我能使用資本主義社會這個詞呢?)
有著彼此分工的美好 也有著彼此負責任的擔子
我們淌進去 只好接受這麼模式
暫時把自我放一邊 看淡事不關己的責罵
ð
即使並不喜歡這種感覺
 
我依然告訴自己要漸漸習慣
 
這被大多數人定義為「正常」的社會型態

面對面接觸的客人,大多都3-40歲了
之前兼職的經驗,讓我在面對陌生人時不會感到生怯
然而當我突然感覺到,自己也是被當作社會成人看待時
一絲陌生和感傷卻從我心底竄起
我期許著自己能力的增長
卻又厭惡自己「身分」的成長與改變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「習慣」是個好東西   (半褒半貶~)
它仍讓不喜歡的事情都變的不痛不癢
早起可以習慣  擠捷運可以習慣
忙碌可以習慣  挨罵可以習慣

「比較」是個實用法則
10
個小時的辛勞襯托出4個小時閒暇的珍貴
5
天的工作讓週末做什麼都覺得快樂

我該怎麼紀錄我的人生?
以一個禮拜為單位
等待週末可能會出現的感動
或是我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?

光陰為何感覺似箭
是因為值得被記憶的事情太少
我想天天記錄我的生活
但我心有餘力不足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最近終於對自己的迷惘理出了頭緒
原來我對生活不滿足的感覺
是因為真正「參予自己的生命」部份不夠
無關工作可以賺多少錢
無關看了幾場電影 吃了幾頓大餐
無關買了幾件新衣還是新鞋

我需要的不是從別處取得什麼
而是自己和這個世界擦撞後得到什麼,又留下了什麼

(好抽象 >< 有人看懂我在說什麼嗎…)

For example
工作是服務他人
攝影、繪畫等原自自己的創作,是透過自己思維看待世界後留下的產物
那,才是完全屬於自己的

 

唉呀~~     又寫了一篇傷腦汁的日記
期待自己留下更多活著的痕跡     共勉!!!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玻‧貓 的頭像
    玻‧貓

    玻貓的Everland

    玻‧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